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杯好茶

yanqitea 2024-01-04 行业资讯 193 0
A⁺AA⁻

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杯好茶

什么样的茶,才是一杯真正的好茶?

相信这样的问题抛给任何一个人,第一时间得来的都会是几秒钟的沉默。因为决定一杯茶能否称之为“好”的因素确实是太多了。正如莎士比亚所说:“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”,一千个喝茶的人心中,一定就有一千种好茶。

虽然说决定一杯好茶的因素十分复杂且因人而异,也很难形成一种能够一概而论或能被大众普遍认同的“好茶的标准”,但我们相信,对于任何一款茶的评判,一定是有其“基础标准”的。

而在此“基准”之上,当一杯茶能够满足我们的某些需求,比如满足了我们对于某种风味的追求、满足了我们的社交需要、甚至只是为我们干涸的喉咙解了一次渴,就可能成为一杯我们心目中的好茶。

好茶的“基准”

归根结底,茶是一种饮品。我们饮下的茶汤,其内含物质会随着我们的血液被输送到身体各处,因此,一杯茶的安全卫生,就是首要的基本标准,也是我们必须遵守的底线。

当然,茶叶的卫生安全,与原料、工艺和后期的包装存储等整个环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,每一个环节都应有严格的卫生安全管控。同时茶产品在生产完成之后需要通过各项检验、检测的考验,当一款茶品达到甚至高于食品安全的要求时,才能够称之为一杯可以放心品饮的茶,也才具备了成为一杯好茶的必要条件。

在满足了最为基础的安全卫生条件之后,无论哪种茶类,考量其优劣与否的基准也应该进一步细化到其生产的每一个环节。比如在营洱茶业界,有一句大家都非常认可的话:原料是基础,工艺是关键,仓储是保障,道出了成就一杯好的普洱应该具备的三项基本条件。

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杯好茶

首先是原料。其实不仅是茶,世界上任何一种饮品、食品,想要让它滋味好、受人喜欢、对人体健康无害,原料就是一切的基石。

一片叶子,其营养来自于扎根的土壤,整个生态环境的健康与否、是否拥有多样性的共生生物与之形成优越的生态系统、茶树自身的生长状态、人们对它的管护等,都会直接决定茶叶中每一个细胞的健康程度。

说得小一些,比如我们购买茶叶时,贴着“有机茶认证标识”的产品会更让我们放心,因为这些茶园必须经过严格的有机认证,原料的天然无公吉就能得到基本的保证。说得大一些,就以我们熟悉的普洱茶为例,其原料首先必须是发源于云南澜沧江中下游地区的云南大叶种,因为大叶种本身丰富的内含物质,再加上云南本地优越的自然环境和阳光水土,特别是隐秘在高山云雾之中和各种微生物、动植物相生相伴的古树茶园,让以它们为原料的普洱茶成为了区别于其他茶类的一种特别的存在。它不仅对人体有更强的健康功效、滋味变化多端,还能在漫长的时间中保持微生物的活性,越陈越酽。

任何一种茶类,都有其基础的工艺标准,即使在实践的过程中偶有创新,也不应该跨越其基础标准的界限。只有在符合基础工艺标准框架之下制出的茶,才能够成为一款标准的红茶、绿茶或普洱茶。新鲜采摘的鲜叶,让它萎凋红变,就只能制成红茶而无法制成普洱茶;将茶叶送去杀青,就无法制成白茶;或在制作普洱茶时杀青温度超过了活性物质生存的极限,那么这款普洱茶就魅力尽失,完全没有了有宜微生物成长迭代的空间、丧失了在时间中陈化的潜力,工艺上的失败就此切断了它通向一杯好茶的道路。

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杯好茶

当原料与工艺完全过关,制成茶品的包装、保存和仓储等环节也是重要的保障。仓储对于普洱茶来说尤为重要,因为普洱茶能够在时间的洗礼中产生无穷变化,所以为它提供一个“舒适”的存放环境就十分关键,不适宜的温度、过高的湿度、过强的光线、来自于其他物品的异味等,都会对普洱茶产生致命的伤害。即使是不讲究陈化的绿茶、乌龙茶,也应特别注重包装和存储时对茶叶的密封和保鲜,否则香气散尽,再是明前龙井,也喝不出那令人着迷的香气了。

当然,是否能够遇到一杯好茶,也与喝茶时的体验感有关。因此,正确的冲泡方法也应该是基础条件之一。不说要像专业的茶艺师那样温杯洗盏、仔细称量,但一些基础的错误也是应该避免的,比如茶水比例失调、水温过低或过高、浸泡时间过长或过短等,尽可能不要在冲泡这一环节,因为一些人为错误而影响对一杯好茶的评判。

适口为珍

拒绝“鄙视链”

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提出过“需求层次理论”,他认为,我们作为每一个个体,向不同的方向成长和发展的内在力量是有相应的动机的,而这些各不相同的动机,又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求所组成,这些需求有先后,有高低,但并不代表处于高层级需求的人就是“高人一等”,每个人之所以身处不同的需求层级,只因为其人生所处阶段、价值追求有所不同。

将这一理论延伸到喝茶,或是评判某款茶是不是一杯好茶,其实也有相通之处。每个人对于喝茶一事所要满足的需求不同,也直接决定了不同的个体对于一杯好茶的评判标准。我们不能“一刀切”,更不提倡喝茶的“鄙视链”:认为名贵的茶才叫好,大众的普通茶就与“好”沾不上边;或是认为喝茶要讲究,用盖碗、紫砂精细冲泡原叶,而看不起小青年们马克杯中挂着尾标的袋泡茶和加了水果、糖奶的调味茶。

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杯好茶

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求有多个层次,其实对于人们喝茶的需求,我们也可以尝试划分出几个层级。

最基础的,是满足一种日常饮料的功能,大家更多地将茶视为一种“有味道的水”,是补充身体水分的一种选择。针对这样的需求,什么样的茶才是一杯好茶呢?除了我们一直强调的安全卫生以外,首先,这杯茶一定是方便的。或像袋泡茶一样拆开包装注入热水即可,饮完之后随手一扔,清洗杯子都是那么的简单。又或像方便的“手撕茶饼”“巧克力茶砖”“龙珠”等方便形态的茶品,品饮工具简单。

省事快捷。当然,更重要的一点是口味,这类人群喜欢的好茶,一定是符合某些“人类审美共性”的。比如“喜甜、喜香、喜青涩的自然风味等”是人类对口味喜好的共性,在滋味平衡的基础上偏甜、偏香,这样的茶一定不会被拒绝。

在基础需求之上,有人喝茶可能追寻的是茶之健康功效,希望喝茶能够调节自身机体,在一定程度上辅助生活的健康。在这样的要求之下,我们就要尽可能地去了解不同茶类的属性,并根据自己的体质特点选择不同的茶。对于一个睡眠不好的人,或是有“三高”问题的人来说,温和的发酵茶如普洱熟茶就大致是他们最好的选择。

茶在中国社会,同样承载着一种社交功能。除了自己喝的茶,很多人将茶视为一种社交媒介,这也能算作一种需求层级。这时,人们往往更为看重某款茶由内而外散发出的“气质”,或是它在社会中被赋予的“标签”,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“小罐茶”即是。

在社交功能之上,喝茶,或是对某种茶品的认同和拥有,也能成为一种身份的标识,并形成一种圈层。他们以茶作为某种“准入标准”,大家都喜欢一类茶、喜欢一种风味特征,能够在相同的语境下讨论茶,或是有能力消费某一价格层级的茶品,那么你就能够成为其中一员,而符合他们价值标准的茶,自然也是“圈子里的好茶”。

当需求提升到下一个层次,那么我们迎来的就是一批“茶玩家”“收藏家”或是专业茶人,他们对茶已十分熟悉与了解,甚至可谓专业,他们也已形成了自己对茶的一套价值评判框架。对于他们来说,一杯好茶,也许是对单一产区、某个山头风味的极致追求,也许是对制茶工艺的极致考究,又或是对古董茶、中老茶的极度痴迷,这就不是普通的茶品能够完全满足的进阶需求了。

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杯好茶

当然,喝一杯茶,有时也不需要特别的理由,但如果遇到的是一杯好茶,它给我们的生活锦上添花。因为一杯好茶,也如同一本好书,我们能通过品饮而阅读它。一片茶叶,刻录着其生长环境中的自然风土、阳光雨露,每一天的成长历程,都最终稀释在一杯茶汤之中。喝茶犹如阅读自然、阅读生命,在喝一杯好茶的过程中,拓展我们生命的宽度。

所以,回到最开始的问题:“什么样的茶,才是一杯真正的好茶?”我想或许还可以细分,但大致的理解和认知上,我们已经有了答案。

原文刊载《普洱》杂志

发表评论

发表评论:

扫描二维码

手机扫一扫添加微信

400-6632-880 扫描微信 332958888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