恰克图——万里茶道的中转站

yanqitea 2022-07-21 行业资讯 1050 0
A⁺AA⁻

湘鄂闽香茶,踏上万里路

中国是茶叶的原产国,到17世纪,中国的砖茶在西域、蒙古、俄国和欧洲已经培养起一个稳定而庞大的消费群体。草原民族和欧洲人喜欢喝茶,与以肉食为主的饮食习惯有关。茶可以消食去腻,补充人体所需的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,所以有“宁可一日无食,不可一日无茶”之说。

清代中期,由中国前往西域、中亚、西亚的“丝绸之路”逐渐衰弱,“中俄茶叶之路”逐渐兴起。湘鄂闽自古产茶,均为“中俄茶叶之路”的起点,福建武夷山茶与“两湖(湖南、湖北)茶”逐渐占领蒙、俄市场,福建武夷山茶品种繁多,质量一流,尤以大红袍为最。此时的万里茶路由崇安县启程,船运过分水关进入江西省铅山县(又名河口),顺信江下鄱阳湖入长江,达樊城(今湖北襄樊市),再由陆路采用骡车、马车一路北上,每个商队有大车千辆,穿河南至西路山西大同、东路河北张家口,西路大部分茶叶再次北上,穿过茫茫草原、浩瀚戈壁,到达库伦,再至中俄边境的恰克图,改由俄商运销至莫斯科、圣彼得堡等地;另一路西进归化(今呼和浩特市)就地销售少量外,其余继续西运至包头、宁夏,乌里雅苏台等地,以后又延伸到新疆的乌鲁木齐、西宁、伊犁、塔城各处。东路茶叶向东北运至赤峰、锦州及黑龙江的漠河、海拉尔等地。

在福建武夷山茶红火的同时,湖南省临湘市、安化县和湖北省赤壁市的黑茶戴着“两湖茶”的桂冠逐渐走来。《莼浦随笔》载:“闻自康熙年间,有山西估客至邑西乡芙蓉山(龙窖山北麓,南麓属临湘境),峒(指羊楼洞)人迎之,代客收茶取佣,所买皆老茶,踩成茶砖,号称芙蓉仙品,即黑茶也”。《莼川竹枝词》云:“茶乡生计即山农,压作方砖白纸封;别有红笺书小字,西商监制自芙蓉。”说的是山西茶商至羊楼司(临湘境内)、羊楼洞买茶,其砖茶以白纸缄封,外贴红签。湖南临湘与湖北的羊楼洞是著名的黑茶产区,以前皆为散茶,运输不便,后压制砖茶,因类方形,故称“方砖”,每块重量1至6斤不等,装箱或装篓。据载,1839年(清道光十八年)临湘县销往国内西北各地及俄国的茶叶总量达3600吨。

到了清代后期,1851年(清咸丰初年),太平天国起义爆发,两年之后的1853年,武夷山茶销路完全中断。晋商只能采购“两湖茶”,且以湖南安化、临湘的聂家市,湖北蒲圻羊楼洞、崇阳、咸宁为主。1858年(清咸丰八年),中英签订《天津条约》,汉口成为通商口岸,俄、英、美、法等国争购“两湖茶”,机警的晋商携带巨资到羊楼洞、聂家市办厂,1862年(清同治元年),临湘茶叶贸易量上升至4382吨;1908年(清光绪三十四年),临湘已有茶庄40家,到1910年(清宣统二年),临湘红茶总销量1482吨,青砖总销量8765吨,两项共计10247吨。

恰克图——万里茶道的中转站

羊楼洞茶叶之路的起点

此时的茶路运行路线为:茶砖先集中于汉口,由汉口水运到襄樊及河南唐河、社旗;而后上岸以骡车、马车转运北上,经洛阳过黄河,到山西晋城、长治、北上太原、大同、张家口,也有从玉右的杀虎口入归化(今内蒙古呼和浩特),再由旅蒙茶商改用驼队在草原、戈壁、沙漠中跋涉1000多公里至中俄边境口岸恰克图交易。俄商们再将茶叶贩运至雅尔库兹克、乌拉尔,一直通向遥远的圣彼得堡与莫斯科。

恰克图——万里茶道的中转站

张家口城北,通往蒙古山口

中蒙俄茶叶之路横跨亚欧大陆,始起南方(湘、鄂、闽),北越河南、山西、河北,过长城,穿蒙古,到达中俄边境贸易城恰克图,再转往俄国各地,并延伸至欧洲腹地,在车水马龙,驼铃悠悠中抒写一时鼎盛。

晋商担重任,商场竞风流

18世纪至19世纪末期的陆上茶叶之路,从福建北部的武夷山区延伸到欧洲各地,全程上万里,陆上茶叶之路以恰克图为中心,中俄商人“彼以皮来,我以茶往”。19世纪中叶以前,这条贯通欧亚的陆上茶叶之路的贸易一直由山西商人主导。

在万里“中蒙俄茶叶之路”上,中国境内的商人主要是山西人(俗称“晋商”),俄国境内的是俄罗斯人。早在《恰克图条约》签订之前,晋商就已经开辟了北京—张家口—库伦一线的通商渠道,并在这些地区与俄国商人进行贸易。条约的签署为晋商提供了极为优越的和平环境。晋商凭借着先前的经商优势和雄厚的资本,迅速将商号开到了归化、包头、库伦、乌里雅苏台、恰克图等地,对恰克图开市做出了巨大贡献。随着晋商的介入,恰克图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一跃成为商贾云集之地。八方商人,聚集于此。据清代武夷山衷干的《茶市杂咏》载:“清初茶叶均由西客经营,由江西转河南运销关外。西客者,山西商人也。每家资本约二三十万至百万。货物往还,络绎不绝。”

晋商是从逃荒、谋营生、走西口逐步发展起来的,他们肯吃苦、善经营;以诚信为本、合作共赢的儒博胸怀逐渐成长为巨商富贾。肯吃苦是晋商最大的特点,据说当年晋商苦功学俄语、蒙语,用俄语、蒙语与俄、蒙商人谈生意,他们颇具心机,还别出心裁,改革思路,在出口俄国的棉布上印上“双头鹰标志”。

从十八世纪到十九世纪后半叶,恰克图成为中俄茶叶贸易的中心,而这个贸易主要是依靠晋商来进行的。当年一辆马车紧靠一辆马车,一峰骆驼紧跟着一峰骆驼,车辚辚,马啸啸,绵延不绝,尘土飞扬。这些商队里,除了占大多数的晋商,还有一些其他商帮,他们从内地采购的绸缎、砖茶、瓷器、棉布、水果、大米、蜡烛、大黄、姜、麝香等小百货等带到恰克图,交换回马、牛、羊、毛皮、成衣、生革、皮革、工具、毛毯、天鹅绒、银器、纺织品等货物。恰克图从十八世纪一直到19世纪50年代初,贸易额一直保持上升势头。每年交易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,占中国进出口总值的15%—20%,当时的俄国仅次于英国,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。1858年,中俄《天津条约》签订后,货物交易主要由海上进行贸易,交易额急剧下降,恰克图茶马互市开始走了下坡路。到了20世纪初,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全线通车彻底摧毁了恰克图市场,后来《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》签订,俄商深入中国内地直接采购、制造、贩运茶叶,加之苏伊士运河开通后,欧洲国家直接从海路同中国贸易;1903年中东铁路全线贯通,使中俄贸易的重心又一次转移到黑龙江,对恰克图市场产生了致命的影响,万里茶路走向衰微。1921年,苏蒙联军向“买卖城”的中国北洋政府守军发起进攻,全城守军和商人英勇还击,壮烈殉国。自此,这个被西方人称之为“沙漠威尼斯”的世界著名商城被夷为平地,执塞外贸易之牛耳的晋商不得不退出对俄贸易。恰克图也结束了历史赋予它的使命,失去了往日的繁华,一度从世界商业的中心重归于一个寂寞的边陲小镇。

恰克图——万里茶道的中转站

茶叶之路终点——圣彼得堡

当年晋商开辟中俄万里茶路,担当起了国际贸易重任,这是历史上的一大创举。晋商开辟的“中俄茶叶之路”的辉煌历史,历经了惊心动魄的商战,也创造了彪炳千秋的中华商魂。在中国经济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,为湖南、湖北两省黑茶,福建武夷山红茶产业的发展立了大功。这条兴盛了近200年,连接中俄的万里茶路,既成就了恰克图的繁盛,也造就了强大的晋商。

非凡恰克图渴望再启程

昔日边贸重镇恰克图,随着铁路与航海事业的发展,渐渐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,但恰克图依旧是中俄关系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记忆。

“子在川上曰,逝者如斯夫”。今天位于恰克图南岸的“买卖城”,早已淹没在荒草丛中,只有那些宽大的地基,废弃的石材,残遗的建筑依稀可现当年的富丽堂皇。在一带一路的倡议下,在中国梦的召唤下,复兴万里茶路,融入“一带一路”,恰克图已和平遥结为友好城市。从2014年3月25日开始,万里茶道协作体成立,到2019年3月22日,将“万里茶道”列入《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》,期间中、蒙、俄,以及湘、鄂、闽、晋举行多次峰会、论坛。时至今日,恰克图主要的交易货物是人们日常的生活用品,已同中俄大众的生活需求和边疆开发紧密结合在一起。当今中俄两国人民在恰克图市场上的友好交往,在中俄关系史上将留下值得回顾的一页。我们也应当以开放包容,互利共赢的理念,秉承万里茶路上先辈们敢于拼搏,砥砺前行的勇气,传承开放的眼界,创新的精神,继承先辈们诚信的品格,加强与万里茶路、丝路沿线国家的合作,走向繁荣强盛。

发表评论

发表评论:

扫描二维码

手机扫一扫添加微信

400-6632-880 扫描微信 332958888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