荥经茶房上:枇杷茶的守护与传承
茶房上属于荥经县新添镇太阳村7组,海拔1100米,这里草木葱郁,空气清新。茶房上的地名不知起于何时,但绝对是因茶而名。
过去这里的枇杷茶老树特别多,现在尚存约40株,大的有碗口粗,这样的老茶树,要二三百年的时间才能长成。所以,这里植茶、制茶的历史是很久的。
因为这些老茶树属于乔木型,叶如枇杷叶,人们就形象地称之为枇杷茶。
1942年,重庆北碚建国书店发行的钟毓著的《西康茶业》一书中,说有枇杷茶、大叶枇杷茶、圆叶枇杷茶。
来到茶房上
荥经枇杷茶的守护者石华芳
讲述了他与荥经枇杷茶的一世情怀
缘起
先祖买下老茶园
20世纪70年代,石华芳采摘枇杷茶的情景
清朝道光年间,石华芳的先祖买下了茶房上的一大片地,地里有很多老茶树,这种茶树主干高,叶子大,出芽早,人们谓之枇杷茶。依靠这些老茶树的产出,一两年的时间,石家就收回了买地的投入。
到了民国时期,因种粮食的需要,林地面积不断减少,荥经新植茶园以老川茶为主,枇杷茶也就淡出了人们的视野,30厘米左右胸径的老枇杷茶树仅余100余株。1950年,荥经倡导大力发展茶业生产,作为传统的南路边茶产区,茶叶作为重要的农副业,又重新发展起来,只是老枇杷茶树已不多。茶房上的枇杷茶被作为珍稀物种,也引来了一些大学、农业科研院所、农业技术人员在此开展研究。
1956年,雅安专区第三茶场在荥经县塔子山建成,是全省七个农垦茶场之一。太阳村的高银珍是茶场工人,她把茶房上的枇杷茶树弄到塔子山茶厂去扦插,还把茶果子埋在地下,想在塔子山上把枇杷茶发展起来,结果没成功。
20世纪60年代,荥经县农业局(今荥经县农业农村局)的夏淑怀、李国才、李淑贤等人,专门到太阳村研究枇杷茶,想把枇杷茶发展起来。他们搞播种、扦插,搞理化分析。扦插成功后,就拿到塔子山茶场、石桥公社、安靖公社去栽。可能是受海拔高度的限制,石桥公社的茶苗没有一株成活,安靖公社和塔子山的茶苗成活了一部分,却一直未出产量。
20世纪70年代,四川农业大学的曾德发、李家光教授对荥经枇杷茶进行了几年的研究,在《四川茶叶》上发表了《荥经枇杷茶的鉴定》,四川茶叶研究所也对荥经枇杷茶进行了理化分析。那时,浙江农学院的专业技术人员也来搞了两年枇杷茶栽种的研究。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,陆陆续续的研究没有断过。
到了20世纪80年代,人们的生活普遍好了起来,温饱得到了解决,栽花、种草、塑桩头成了城里人的一种时尚。于是,有人打起了这些老茶树的主意,或三五千,或七八千元一株。于是,几乎所有人都把自己的老茶树卖了。面对如此高的价格,石华芳的内心却在激烈地纠结、徘徊。这批老茶树算得上是祖先留下的财富,他不想毁在自己手里。但看着别人舔湿指头,喜笑颜开地数着票子,心里又发紧,要知道,这样的价位,在那个年代,是非常诱惑人的,于是他也卖了两株。
可惜的是,这些茶树下山后,可能是因为水土不服,都死了。茶树死了,石华芳心疼得很,毕竟,他知道他的祖辈是制茶的,他从小到老都在种茶、制茶,几十年来,他制的主要都是枇杷茶,自己喝的一直都是枇杷茶。于是,他不再卖树,专心地呵护着这些余下的老茶树。
转折
枇杷茶繁殖成功
外地专家考察枇杷茶
2004年元月,石华芳受邀参加了雅安市茶业协会成立大会。在这次会上,他接触了“老树茶”的概念,也知晓他所拥有的,是雅安市为数不多的野生乔木古茶树。专家的解说,商家的宣传,让他又对枇杷茶重然了希望。他觉得,市上这么重视茶产业的发展,行业这么齐心,老树茶这么受宠,他的枇杷茶同样应该有市场。于是,他开始搞枇杷茶树扦插、嫁接,还捡了些茶果子来种,一心想把枇杷茶发展起来。
严格说来,石华芳并无这方面的专业技能,只是身为农人,先天有这方面的基因。又因为常常与来搞研究的专家学者们打交道,多少了解点知识,只能算是土办法,这样的结果可想而知。扦插、嫁接的成活率不高,矮化后的变异也不知是咋回事。后来听专家说茶果子育的苗会变种,他就只搞扦插和嫁接。
有时,石华芳也在想,几十年了,来了几批专家都没有搞出名堂,我能搞出来吗?几十岁的人,算了吧。看着这些生长了几百年的老树,他反过来又想,如果没有价值,那些专家学者也不会如此执着地走了一批又来一批。
尽管效果不如人意,但他坚持下来了,他把枇杷茶树资源保留下来了,并有了一定的发展。
树留下来了,面积也有增加,但知道枇杷茶的人不多,因为稀少,价格也高,喝得起的人更少。有产品,无市场的状况又困住了石华芳。乡村满目青山,如何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呢?石华芳无解。
藏茶技艺传承人卫国,原在国营荥经茶厂工作,一生都在和茶打交道,从茶叶的种植、收购到加工流程他都精通,荥经茶树资源他也了如指掌,荥经茶厂破产后,他仍以制茶为业,并创造了好多的品牌。后来,卫国供职于荥经瑞楠公司。
因为大家都是茶人,彼此熟悉,也就经常交流,卫国也就把枇杷茶作为他研究的对象,石华芳提供茶叶,卫国负责制作,瑞楠公司则搞市场营销。大概从2010年开始,石华芳有了效益,从最初的每年收益一两千元,到2016年达到了五六千元。
2015年,笔者因主编荥经文史第十辑《茶马古道》,专门约上卫国,对石华芳进行了采访。此时,四川农业大学也公布了唐建敏教授《野生荥经枇杷茶种质资源的调查研究》,认为野生荥经枇杷茶树是我省珍贵而又稀少的茶树种质资源之一,树型以乔木型为主,小乔木和灌木也占有一定比例;不同类型间植物学特征具有差异性,有的儿茶素品质指数及氨基酸总量较高,适宜制作绿茶;有的属于高茶多酚含量,适宜制作红茶。
学界、业界、政界知道了荥经枇杷茶,这么好的东西,大家都想把它发展起来。荥经专门将枇杷茶叶带到名山,请人制作红茶,向各界人士推介,并对荥经枇杷茶老茶树进行保护、原产地保护标志认证工作提出建议;雅安、成都的茶叶专家,茶文化研究者,相继来到茶房上。石华芳又激动了。
希望
多方发展枇杷茶
位于荥经县新添镇太阳村的枇杷茶树
荥经历史上的边茶行业中,有三大茶号,即姜记华兴、兰记荣泰、王记大顺。兰记荣泰的后人兰锡国是一个做事有前瞻性的年轻人,原本从事矿业经营,他希望转型做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产业。经过多番考察、思量,2016年,兰锡国决定重拾先辈事业,着手筹建荥泰茶业有限公司。一开始,他的目光就盯准了枇杷茶,把枇杷茶的发展作为公司中长期战略目标。这让已经80岁的石华芳很兴奋,多年的坚守有了希望,他相信他守护的不仅仅是几十株老茶树,而是守护着一个新产业的希望。
基地标牌
兰锡国深知行业竞争中,优质原料、加工技术、市场营销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环节。于是,卫国加盟了荥泰茶业,技术有了保障。于是他结合产业扶贫的大势,把基地建设与帮扶工作结合起来。2018年,本着为企业建设稳定、优质的原料基地,荥泰茶业与石华芳签订了枇杷茶保护协议,石华芳将自己的30株老茶树交企业研究、利用,企业每年按500元一株支付给石华芳费用。这样,石华芳每年有了15000元的收入。除扦插用苗外,所摘茶叶由公司按市场价收购,去年石华芳的茶叶卖了15000元。因为石华芳的大儿子是残疾人,属于扶贫对象,石华芳将树分了5株给他,守护茶树每月可从荥泰公司得到300元的收入,自己再摘点茶叶,帮荥泰公司管护苗圃,一年也有近万元的收入。石华芳的三儿子石国和也搞起了枇杷茶的种植和经营,这一家人,就此迈进了奔康之路。
孙前曾任雅安市副市长,现在是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、西南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。作为资深茶人、茶文化专家,荥经枇杷茶对他很有吸引力。2017年,他陪同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、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茶树专业委员虞富莲教授来到了茶房上。看到12米高的乔木大叶茶、300多年的小乔木大叶种和众多的灌木茶时,虞富莲大感意外。抚摸着这些古茶树,虞富莲太激动,“没有想到荥经还有这样高大的乔木古树,我是发现新大陆了。”每到一棵古茶树前,虞富莲都会亲自拿出卷尺测量茶树胸径和高度,记录每棵树的资料,并向石华芳详细询问茶树的来历和生长过程。
作为国内著名的茶树专家,虞富莲在考察完荥经古茶树后,从古茶树优势、价值和保护等方面对荥经古茶树提出中肯而独到的意见,其中一句话最有分量:“古茶树是珍贵的自然遗产,你们要像保护文物一样保护古茶树。”2018年虞富莲编著的《中国古茶树》一书出版,全书共介绍了479株古茶树,荥经有崃麓大茶树、太阳大茶叶1、7、8、11号五株入选。
现在的荥泰茶业是四川省的扶贫龙头企业,有了四川省的扶贫商标,已与四川农业大学、浙江茶叶研究所签订了科研合作协议,到2023年,将让枇杷茶的种植面积达到1000亩,且按市场价向种植户回购鲜叶。荥经枇杷茶发芽早,能得市场先机,芽头重,产量高于其他品系。1000亩的茶园,按当前平均每亩产出8000元计算,意味着茶农将有800万的收入。
枯木又逢春,老树发新芽,一个新的种植业态,将为茶农稳定收入打下坚实的基础。
发表评论
发表评论: